一片叶子里的共富脉络
一片叶子里的共富脉络
一片叶子里的共富脉络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18日讯 “三夏”时节,上午十一点,火辣辣(huǒlàlà)的太阳已经爬上了头顶,在莒县夏庄镇大窝疃村茶园里,采茶的村民们头戴着遮阳帽(zhēyángmào),包裹着头巾(tóujīn),陆续收工归来。
63岁的(de)杨学堂提着采茶的编织袋(biānzhīdài),快步走(zǒu)到地头的荫凉里。袋子看上去沉甸甸的样子,装着的是他的一上午的劳动成果。打开口袋,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,细小的芽尖嫩绿微黄。
“就是挣个辛苦钱,要不然这些叶子也浪费(làngfèi)了(le)。”杨学堂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,“春茶占到全年产值(chǎnzhí)的七八成,现在的夏茶算是零头了,如果不是不愁卖,咱就不来采茶了。”
一会儿工夫,日照茶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来(lái)了(le),车直接开到了地头树荫下鲜叶集中收购点,村民们陆续(lùxù)提着(zhe)鲜叶围拢过来,查验、定价、过秤、登记,一条龙走下来,村民们在地头就卖掉了鲜叶,并且还能及时领到钱。
“夏茶生长快(kuài)、周期长,相比春茶而言,品质差一点,以往村民都是采了鲜叶然后跑到周边茶厂去卖。”杨学堂回忆当年的情形很感慨,“采完茶叶已经很累了,还(hái)得(dé)送到茶厂,有时候连续跑好几家才能卖掉,而且钱(qián)给得也不及时。”
大窝疃村村党支部书记沈洪升介绍,村里种茶(zhǒngchá)历史已经30多年了,这个产业也(yě)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,如今大多茶园留给了老年人,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凸显出来,茶叶(cháyè)品质(pǐnzhì)受到影响,价格上不去,收益高不了,茶农的积极性也受挫。
夏庄镇是日照绿茶的(de)主产地之一,自“南茶北引”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,如今全镇茶园(cháyuán)发展到7000余亩。但自行发展壮大的小农户模式,难以发挥(fāhuī)规模效应,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(rìyì)显现。如何破解茶园分布零散、茶叶品质不一的问题?
茶园托管经营模式(móshì),是近年来夏庄镇进行的大胆探索(tànsuǒ)。大窝疃(tuǎn)(tuǎn)村、南马坡村、小窝疃村等6个村,成立马坡村共富茶仓“跨村联建”片区,探索茶园托管共富模式,与浮来青、御王青、日照茶仓等企业合作,统一(tǒngyī)管理茶园,打造(dǎzào)连片“协议茶园”。合作社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,开展“手把手”标准化管理培训,指导茶农统一绿色防控和有机肥供应、统一鲜叶收购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。
“企业统一给我们提供技术管理、化肥(huàféi)、农药,按照企业标准化流程管理,茶农节省了开销,茶叶品质得到了保证(bǎozhèng)。”沈洪升介绍(jièshào),大窝疃村现有170亩茶园,100亩由(yóu)浮来青托管、70亩由日照茶仓托管,村党支部领办合作(hézuò)社(hézuòshè)、茶业企业、茶农分别签订合作协议(xiéyì)。合作社每年提取交易额的5%,用这笔钱来修理茶园道路沟渠、购买设备、雇佣人员(rényuán)喷洒农药,监督茶农按规范进行灌溉、除草等日常管理,严控影响茶叶品质的农药、化肥、除草剂的使用,并帮助企业收购鲜叶。
“对企业而言,打造自己的(de)茶叶基地是非常耗费精力的,从立苗到采摘(cǎizhāi),至少需要三年时间(shíjiān)。”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(tǎnyán),“茶园托管模式既解决了茶园自有的问题,实现了为我所用,也解决了日常管理(guǎnlǐ)的问题,做到了省时省力,企业可以心无旁骛、全力以赴打造高品质产品。”
“我们充分发挥片区党总支集聚要素、集中资源、整合力量作用,统筹推进组织连片共建、产业连片发展(fāzhǎn)、治理连片共抓,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解决散户生产效率低、成本高等(gāoděng)问题,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和综合效益,实现企业、村集体、茶农(chánóng)三方共赢。”夏庄镇共富(zhèngòngfù)茶仓片区党总支书记徐邦华(xúbānghuá)介绍,2024年(nián),片区托管茶园亩产提高9%,节本增效3000余元,村集体增收平均5万元。
此外,夏庄镇还(hái)探索基地联建共富模式,先后争取到3个省级农业开发项目,投入资金900余万元,建成了优质绿茶基地,高标准打造(dǎzào)占地3000亩的(de)国家级茶叶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示范基地、国家级茶叶生态示范园1处。马坡片区党总支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,流转(liúzhuǎn)土地2000余亩,6个联建村通过土地流转、技术管理、劳务用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(fāzhǎn)链条,形成紧密(jǐnmì)的产业联合体。2024年,夏庄镇茶业年产值6.8亿元,带动就业1.6万余人,从业(cóngyè)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3万元。
“茶产业是夏庄(xiàzhuāng)的一张亮丽名片、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,我们将坚持强产业链条、抓品牌建设,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,增强(zēngqiáng)绿茶品牌的竞争力和可(kě)持续(chíxù)发展能力,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。”夏庄镇党委书记伦智杰表示。
闪电(shǎndiàn)新闻记者 陈悦溪 通讯员 孙业勇 报道
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18日讯 “三夏”时节,上午十一点,火辣辣(huǒlàlà)的太阳已经爬上了头顶,在莒县夏庄镇大窝疃村茶园里,采茶的村民们头戴着遮阳帽(zhēyángmào),包裹着头巾(tóujīn),陆续收工归来。
63岁的(de)杨学堂提着采茶的编织袋(biānzhīdài),快步走(zǒu)到地头的荫凉里。袋子看上去沉甸甸的样子,装着的是他的一上午的劳动成果。打开口袋,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,细小的芽尖嫩绿微黄。
“就是挣个辛苦钱,要不然这些叶子也浪费(làngfèi)了(le)。”杨学堂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,“春茶占到全年产值(chǎnzhí)的七八成,现在的夏茶算是零头了,如果不是不愁卖,咱就不来采茶了。”
一会儿工夫,日照茶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来(lái)了(le),车直接开到了地头树荫下鲜叶集中收购点,村民们陆续(lùxù)提着(zhe)鲜叶围拢过来,查验、定价、过秤、登记,一条龙走下来,村民们在地头就卖掉了鲜叶,并且还能及时领到钱。
“夏茶生长快(kuài)、周期长,相比春茶而言,品质差一点,以往村民都是采了鲜叶然后跑到周边茶厂去卖。”杨学堂回忆当年的情形很感慨,“采完茶叶已经很累了,还(hái)得(dé)送到茶厂,有时候连续跑好几家才能卖掉,而且钱(qián)给得也不及时。”
大窝疃村村党支部书记沈洪升介绍,村里种茶(zhǒngchá)历史已经30多年了,这个产业也(yě)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,如今大多茶园留给了老年人,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凸显出来,茶叶(cháyè)品质(pǐnzhì)受到影响,价格上不去,收益高不了,茶农的积极性也受挫。
夏庄镇是日照绿茶的(de)主产地之一,自“南茶北引”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,如今全镇茶园(cháyuán)发展到7000余亩。但自行发展壮大的小农户模式,难以发挥(fāhuī)规模效应,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(rìyì)显现。如何破解茶园分布零散、茶叶品质不一的问题?
茶园托管经营模式(móshì),是近年来夏庄镇进行的大胆探索(tànsuǒ)。大窝疃(tuǎn)(tuǎn)村、南马坡村、小窝疃村等6个村,成立马坡村共富茶仓“跨村联建”片区,探索茶园托管共富模式,与浮来青、御王青、日照茶仓等企业合作,统一(tǒngyī)管理茶园,打造(dǎzào)连片“协议茶园”。合作社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,开展“手把手”标准化管理培训,指导茶农统一绿色防控和有机肥供应、统一鲜叶收购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。
“企业统一给我们提供技术管理、化肥(huàféi)、农药,按照企业标准化流程管理,茶农节省了开销,茶叶品质得到了保证(bǎozhèng)。”沈洪升介绍(jièshào),大窝疃村现有170亩茶园,100亩由(yóu)浮来青托管、70亩由日照茶仓托管,村党支部领办合作(hézuò)社(hézuòshè)、茶业企业、茶农分别签订合作协议(xiéyì)。合作社每年提取交易额的5%,用这笔钱来修理茶园道路沟渠、购买设备、雇佣人员(rényuán)喷洒农药,监督茶农按规范进行灌溉、除草等日常管理,严控影响茶叶品质的农药、化肥、除草剂的使用,并帮助企业收购鲜叶。
“对企业而言,打造自己的(de)茶叶基地是非常耗费精力的,从立苗到采摘(cǎizhāi),至少需要三年时间(shíjiān)。”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(tǎnyán),“茶园托管模式既解决了茶园自有的问题,实现了为我所用,也解决了日常管理(guǎnlǐ)的问题,做到了省时省力,企业可以心无旁骛、全力以赴打造高品质产品。”
“我们充分发挥片区党总支集聚要素、集中资源、整合力量作用,统筹推进组织连片共建、产业连片发展(fāzhǎn)、治理连片共抓,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解决散户生产效率低、成本高等(gāoděng)问题,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和综合效益,实现企业、村集体、茶农(chánóng)三方共赢。”夏庄镇共富(zhèngòngfù)茶仓片区党总支书记徐邦华(xúbānghuá)介绍,2024年(nián),片区托管茶园亩产提高9%,节本增效3000余元,村集体增收平均5万元。
此外,夏庄镇还(hái)探索基地联建共富模式,先后争取到3个省级农业开发项目,投入资金900余万元,建成了优质绿茶基地,高标准打造(dǎzào)占地3000亩的(de)国家级茶叶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示范基地、国家级茶叶生态示范园1处。马坡片区党总支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,流转(liúzhuǎn)土地2000余亩,6个联建村通过土地流转、技术管理、劳务用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(fāzhǎn)链条,形成紧密(jǐnmì)的产业联合体。2024年,夏庄镇茶业年产值6.8亿元,带动就业1.6万余人,从业(cóngyè)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3万元。
“茶产业是夏庄(xiàzhuāng)的一张亮丽名片、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,我们将坚持强产业链条、抓品牌建设,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,增强(zēngqiáng)绿茶品牌的竞争力和可(kě)持续(chíxù)发展能力,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。”夏庄镇党委书记伦智杰表示。
闪电(shǎndiàn)新闻记者 陈悦溪 通讯员 孙业勇 报道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