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
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
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清晨,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郁(zhènyù)家村村民魏华,骑着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准时来到鲜纯牧业的智慧牧场。换上工作服,走进(zǒujìn)明亮宽敞的牛舍,给奶牛铺好恒温卧床、清理粪便、清洗水槽、消毒,动作娴熟利索。
“我现在带着(zhe)38个人,负责(fùzé)牧场的清洁维护和仓库卸货工作(gōngzuò)。”魏华感叹,“过去(guòqù)种地一年收入有限,现在50多岁了反而干上了更轻松、更有保障的工作,还缴上了五险一金,这在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啊!”
像魏华这样(zhèyàng)于家门口实现就业(jiùyè)的村民,在碑廓镇越来越多。曾经,这里的村民只能守着土地,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。2017年南京卫岗乳业落地日照,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:先建鲜纯牧场,再(zài)建鲜淳乳品工厂,把产业链扎根农村,让牛奶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引擎。
正在牧场(mùchǎng)干活的工人。
青贮玉米是奶牛(niú)的(de)主要食物。2020年,鲜纯牧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约4800亩土地(tǔdì),用于小麦和青贮饲料种植。既保证(jìbǎozhèng)了奶牛的“口粮”,又带动村集体增收。“小麦以市场价卖掉,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当作牛的饲料。”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。
其中,马家岭村村集体更是领着村民大踏步地发展起来。村里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,又为企业种青贮玉米流转土地150亩,村集体每年多了二三十万元(wànyuán)的收入(shōurù)。随着村企关系愈发密切(mìqiè),马家岭村党支部还专门成立了置业(zhìyè)合作社,由村民们(men)组成“后勤保障队”,提供供水、绿化、保洁等(děng)服务,又带动(dàidòng)四五十名村民增收,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。“现在村里一年能收入八九十万元,大家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,节节高!”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满脸喜悦。
在鲜纯牧业看来,村企共建不是单一模式(móshì),而是灵活多样的,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不同方式(fāngshì)加入了合作。
“没有连片土地的林家庄村(cūn)(zhuāngcūn),就通过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也参与进来,村集体实现稳定分红,真正做到不让一个村掉队。”李涛(lǐtāo)介绍,前不久刚结束的夏收,就有林家庄村的农机支持。就这样,一个“1+16+N”的模式逐渐形成,即一个牧场带动企业周边16个村,再根据资源禀赋,因村制宜创新(chuàngxīn)出N种合作模式:有的村流转土地种青贮玉米,有的村成立合作社提供保洁、绿化、供水等服务,有的则依托农机优势(yōushì)提供作业服务、参与粪污处理。如今已(yǐ)不断扩展到22个村,村与村之间以强带弱,大家抱团发展,一个村也没落下。实行这一(zhèyī)模式后,周边每村(měicūn)每年平均可增收12万元,惠及农户(nónghù)(hù)超过2000户。
“我们流转的土地,虽然已实现成片作业和集中种植,但一个(yígè)公司种植如此大的面积,牵扯精力过多,管理效能相对较低。”李勇表示(biǎoshì)。鲜纯牧业(mùyè)通过循环经济给出了解决方案。牧场(mùchǎng)配备干湿分离设备,牛粪经处理后制成有机肥,沼液由周边4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全面接管联合还(hái)田,每年处理沼液20万立方米(wànlìfāngmǐ),企业按每方6元支付服务费用,村集体年增收达120万元,还有效(yǒuxiào)减少化肥(huàféi)使用25万公斤,实现了真正的“变废为宝”。周边村和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,企业也能降低生产成本,腾出更多精力搞生产,实现双赢。
产业链条越长,带动(dàidòng)就业越多。鲜淳乳业(rǔyè)在岚山区(qū)安东卫街道投资5.7亿元建设了现代化乳品产业园,拥有12条国际先进生产线,年产能(néng)达30万吨。“鲜奶从牧场到工厂不超过两小时,保证了高品质的牛奶供应(gōngyìng)。”鲜淳乳业市场负责人宋泽元表示,“鲜纯牧业已直接带动当地超过300名村民就业,其中60%以上都是(shì)周边村民。过去年轻人纷纷外出,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”
“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牧场,更要把鲜淳打造为乳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。”宋泽元说(shuō),未来鲜淳还将在(zài)产学研观光旅游、动物隔离(gélí)检疫和肉牛屠宰等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发展。岚山区更多乡镇加入鲜纯牧业的产业链中,村企联合体所释放的效应将继续放大(fàngdà)。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(jìzhě) 周丹阳 通讯员 周逢海 赵心月)
清晨,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郁(zhènyù)家村村民魏华,骑着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准时来到鲜纯牧业的智慧牧场。换上工作服,走进(zǒujìn)明亮宽敞的牛舍,给奶牛铺好恒温卧床、清理粪便、清洗水槽、消毒,动作娴熟利索。
“我现在带着(zhe)38个人,负责(fùzé)牧场的清洁维护和仓库卸货工作(gōngzuò)。”魏华感叹,“过去(guòqù)种地一年收入有限,现在50多岁了反而干上了更轻松、更有保障的工作,还缴上了五险一金,这在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啊!”
像魏华这样(zhèyàng)于家门口实现就业(jiùyè)的村民,在碑廓镇越来越多。曾经,这里的村民只能守着土地,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。2017年南京卫岗乳业落地日照,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:先建鲜纯牧场,再(zài)建鲜淳乳品工厂,把产业链扎根农村,让牛奶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引擎。
正在牧场(mùchǎng)干活的工人。
青贮玉米是奶牛(niú)的(de)主要食物。2020年,鲜纯牧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约4800亩土地(tǔdì),用于小麦和青贮饲料种植。既保证(jìbǎozhèng)了奶牛的“口粮”,又带动村集体增收。“小麦以市场价卖掉,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当作牛的饲料。”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。
其中,马家岭村村集体更是领着村民大踏步地发展起来。村里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,又为企业种青贮玉米流转土地150亩,村集体每年多了二三十万元(wànyuán)的收入(shōurù)。随着村企关系愈发密切(mìqiè),马家岭村党支部还专门成立了置业(zhìyè)合作社,由村民们(men)组成“后勤保障队”,提供供水、绿化、保洁等(děng)服务,又带动(dàidòng)四五十名村民增收,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。“现在村里一年能收入八九十万元,大家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,节节高!”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满脸喜悦。
在鲜纯牧业看来,村企共建不是单一模式(móshì),而是灵活多样的,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不同方式(fāngshì)加入了合作。
“没有连片土地的林家庄村(cūn)(zhuāngcūn),就通过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也参与进来,村集体实现稳定分红,真正做到不让一个村掉队。”李涛(lǐtāo)介绍,前不久刚结束的夏收,就有林家庄村的农机支持。就这样,一个“1+16+N”的模式逐渐形成,即一个牧场带动企业周边16个村,再根据资源禀赋,因村制宜创新(chuàngxīn)出N种合作模式:有的村流转土地种青贮玉米,有的村成立合作社提供保洁、绿化、供水等服务,有的则依托农机优势(yōushì)提供作业服务、参与粪污处理。如今已(yǐ)不断扩展到22个村,村与村之间以强带弱,大家抱团发展,一个村也没落下。实行这一(zhèyī)模式后,周边每村(měicūn)每年平均可增收12万元,惠及农户(nónghù)(hù)超过2000户。
“我们流转的土地,虽然已实现成片作业和集中种植,但一个(yígè)公司种植如此大的面积,牵扯精力过多,管理效能相对较低。”李勇表示(biǎoshì)。鲜纯牧业(mùyè)通过循环经济给出了解决方案。牧场(mùchǎng)配备干湿分离设备,牛粪经处理后制成有机肥,沼液由周边4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全面接管联合还(hái)田,每年处理沼液20万立方米(wànlìfāngmǐ),企业按每方6元支付服务费用,村集体年增收达120万元,还有效(yǒuxiào)减少化肥(huàféi)使用25万公斤,实现了真正的“变废为宝”。周边村和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,企业也能降低生产成本,腾出更多精力搞生产,实现双赢。
产业链条越长,带动(dàidòng)就业越多。鲜淳乳业(rǔyè)在岚山区(qū)安东卫街道投资5.7亿元建设了现代化乳品产业园,拥有12条国际先进生产线,年产能(néng)达30万吨。“鲜奶从牧场到工厂不超过两小时,保证了高品质的牛奶供应(gōngyìng)。”鲜淳乳业市场负责人宋泽元表示,“鲜纯牧业已直接带动当地超过300名村民就业,其中60%以上都是(shì)周边村民。过去年轻人纷纷外出,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”
“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牧场,更要把鲜淳打造为乳业与乡村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。”宋泽元说(shuō),未来鲜淳还将在(zài)产学研观光旅游、动物隔离(gélí)检疫和肉牛屠宰等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发展。岚山区更多乡镇加入鲜纯牧业的产业链中,村企联合体所释放的效应将继续放大(fàngdà)。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(jìzhě) 周丹阳 通讯员 周逢海 赵心月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